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jié)。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xié)的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群眾游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2019年國慶70周年的四次。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guī)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xiàn)。
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xiàn)凝聚力,發(fā)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充分發(fā)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
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樹立好標桿,傳遞正能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充分發(fā)揮先進的模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