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組數據揭示“猜畫小歌”背后的秘密

自從退出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谷歌大概無時不刻都想”卷土重來“。昨天,這家以搜索引擎著稱的巨頭公司用一款微信小程序“猜畫小歌”占領了朋友圈“C位”,刷足存在感的同時,還順便激發(fā)了身邊一票“靈魂畫手”。

谷歌AI小程序“猜畫小歌”占領朋友圈,引發(fā)了人們對于這款微信小程序的關注和討論。據谷歌官方介紹,“猜畫小歌”是一款基于計算機視覺和神經網絡技術的小程序,用戶可以和谷歌的AI組隊,在有限時間內進行速寫,勾勒出一幅日常用品的圖畫,并讓AI“小歌”在規(guī)定時間內猜出圖畫中的物體。這只是谷歌上線的第一個微信小程序,但其背后所蘊含的技術和數據價值卻不容忽視。

據悉,“猜畫小歌”背后所使用的技術主要是計算機視覺和神經網絡,由來自GoogleAI的神經網絡驅動。這款微信小程序是去年11月谷歌上線的線上游戲“Quick,Draw!”(即“猜畫小歌”的網頁原版)的移動端版本。在這個游戲中,玩家需要在20秒內畫出要求的圖案,并讓AI識別出其中所包含的物體。這個游戲已經收集了全球各地五千萬份不同的繪畫數據,并且在谷歌上開源了數據庫。

除了作為一款娛樂性質較強、趣味性十足、容易上手又不失挑戰(zhàn)性等特點外,“猜畫小歌”還蘊含著更多深層次、更廣泛應用價值。比如說,在人工智能領域中,通過收集大量簡筆畫數據并運用計算機視覺和神經網絡技術進行分析處理,可以幫助機器學習人類如何繪畫;而在文化領域中,則可以通過比較世界各地人們繪制基本圖形(如圓形)方式之間存在差異來了解文化對繪畫方式產生影響等等。

Quartz科技媒體曾對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qū)11.9萬個不同圓形筆劃進行分析,發(fā)現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美國人喜歡逆時針方向書寫或繪制圓形;而日本人則更傾向于順時針方向書寫或繪制圓形。這種差異可能與不同語言文字書寫方式有關。

總之,“猜畫小歌”雖然只是一款微信小程序,但其背后所蘊含著龐大而復雜的技術、數據及文化價值,在未來將會產生更加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文章申明:本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公開渠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文章評價
登錄后可以評論
立即登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