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后如何「心理重建」(如何認知重建和評估自己)
不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都有天生被“資本”擁吻的權利,這不,前段時間,朋友所在的公司因為業(yè)務問題,倒閉了,連續(xù)兩個月工資還沒發(fā)出。創(chuàng)業(yè)者重塑信心能力,要高于平常人,早期入局創(chuàng)業(yè)這趟渾水,苦難早已練就一身孫悟空的本領、和唐僧的脾氣;可是,普通人不同,時長因為一句話都要糾結半天,更別說“被動失業(yè)”落到自己頭上。
因為一份文件,教培行業(yè)由朝陽變成夕陽,所有頭部在線教育機構標準動作,就是“裁員”,“被動失業(yè)”涉及多個崗位,大多尚未轉正,在職老員工也不好過哪去。
回過頭來看,那波被迫“失業(yè)”的人,有的已經(jīng)找到合適機會,有的在家躺平,有的轉身成為UP博主。
今年這波寒氣壓迫性強,延伸至多個行業(yè)。連老板,給團隊打氣的語言都從“我們公司三年IPO”,換成“大家放心,現(xiàn)金流活兩年沒事”,把工作做好才有突出重圍的機會,可見,的確挺難。
但是,話說回來。
不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都有天生被“資本”擁吻的權利,這不,前段時間,朋友所在的公司因為業(yè)務問題,倒閉了,連續(xù)兩個月工資還沒發(fā)出。
創(chuàng)業(yè)者重塑信心能力,要高于平常人,早期入局創(chuàng)業(yè)這趟渾水,苦難早已練就一身孫悟空的本領、和唐僧的脾氣;可是,普通人不同,時長因為一句話都要糾結半天,更別說“被動失業(yè)”落到自己頭上。
面對多變環(huán)境,對于主動離職或被裁后的心理重建,要比盲目投簡歷顯得重要很多。
企業(yè)用人越來越謹慎,即便能夠“無縫銜接”,入職3個月內都有可能產(chǎn)生動蕩,所以,未來「心理重建」將成為人生一門必須課。
1.有關心理重建背景
那么,被動失業(yè)后,一個人心理變化會經(jīng)過哪些階段呢?按照年輕人共同特征分類,大概有5個方面:1)稍微失落,2)釋放興奮,3)信心降低,4)杞人憂天,5)產(chǎn)生焦慮
2.框架效應在算計你
框架效應是「給定表達方式的被動接受」,具體而言,你到一家餐廳,服務員問題你,喝咖啡還是茶?如果你在“咖啡”與“茶”之間選擇,就被框柱了,若不在兩者之間選擇,就沒有被框柱。
之所以會被框架,是因為認知吝嗇鬼(cognitive miser)。
人的大腦喜歡自動行為,不喜歡思考,換言之,大腦對思考吝嗇,所以才叫吝嗇鬼,事實上,你每天大多數(shù)活動確實上不需要經(jīng)過思考的。
就像,怎么把飯送到嘴里,而不是鼻子里、上班時候走哪條路、哪個地鐵口出,乘坐哪一班車等,當你習慣自動時,就會被“吝嗇”擴展到其他需要思考的事物中。
現(xiàn)在想想,是不是這樣。
我們可能會,自動認為明星做廣告產(chǎn)品一定可靠,某個專家的話一定正確,哪怕專家說的不是他專業(yè)或熟悉的領域,你也會相信;前兩次投簡歷入職很容易,第三次一定容易,這就是大腦吝嗇對自信的影響。
看似沒事,實則被玩弄。
“自信問題的框架效應”會影響著感受和思維方式,一則學術中指出,數(shù)學成績和語言成績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人們在大學畢業(yè)寫報告時,仍然會把自己歸在“語言型”或“數(shù)學型”任一類別中。
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如果你覺得“數(shù)學”或“語言”任意一科好一點,就會改變你對另一科“好”的期待,由此,大腦吝嗇不善于思考所帶來假設的慣性,常常玩弄你。
美國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泰勒,研究生時,在板子上訂了一張卡片叫“成本不是損失”(costs are not losses)。他對消費者的研究中,有一段論述:
加油站A每升汽油賣5.6元,現(xiàn)金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加油站B,每升汽油賣5.00元,信用卡付款每升要多付0.60元,顯然,從任何一個加油站購買汽油的經(jīng)濟成本是一樣的。
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認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為,與從加油站A購買汽油相關聯(lián)的心理不舒服占比,要小于,從加油站B購買汽油相關聯(lián)的心理占比。
換言之,加油站A與某種收益掛鉤,B則與某種損失掛鉤。
所以,我們在衡量物品、交易、期待時,對于“損失”的重視要比“收益”大的多,因此,企業(yè)在進行價格定價或促銷時,常常與收益連載一起而不是損失,這才能激勵消費者行為。
把它換在“被動失業(yè)”后,找工作場景中同樣。
你期待早點上班、找到工作的本質是賺錢,這和收益掛鉤,有收益生活才不會拮據(jù),房租房貸就沒有壓力,然而,當這種收益不能滿足時,它就激發(fā)損失厭惡效應(Loss sensitivity effect)。
就像,借錢不還的心理,時間越長越覺得這錢屬于你,就越想去要;同等,找不到工作,你就越急,越報復性投遞簡歷。
所以大腦吝嗇鬼的本質是,風險預期條件下,我們的行為傾向「希望可預測」,也就是,付出就要得到。
這均是,基于自信的框架思考。
可以看出,為什么重塑自信如此隱秘,因為認知吝嗇會造成期待假象,你的期望值都是基于“過去的表現(xiàn)”,哪怕只差一點點,都可能是毀滅性的。
所以,重建根本是期望值偏差。
那么,重建是種高級能力嗎?未必。我們從小到大都在重建中成長,被裁后挫敗所帶來的心理重建,不過是換了不同場景而已。
如同,小時候學自行車,很久沒學會怎么辦?停兩天,再次來過。
拿我來說,畢業(yè)后兩年周末一直做大會、論壇主持的事情,步入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后,就沒有機會再接觸,時隔很久,上半年有場大會主持完,明顯感覺到“基本功”有些退步。
結束后,我還是有些自責,雖然手持電視臺資格證,但我突然覺得,主持功底,也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我的練習怎么會退步這么多,也許主持生涯已經(jīng)永遠毀掉了....
當然,這些懷疑夸大了問題。
長期看,一門新技能的學習,經(jīng)常會對舊技能抑制,遺忘屬于正常,重新學習通常很快。
由此,你會發(fā)現(xiàn),我的感覺并不總是理性的,當舊技能開關已經(jīng)被打開時,曾經(jīng)給我?guī)眚湴僚c自信的東西,如今卻破壞了我的專業(yè)度。
你細品,這難道不是一個道理嗎?
長期投簡歷,沒有反饋的打擊,和某個技能遺忘后重建感覺一樣,在心中,不過是換到不同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面對種種情況別人會說,調整心態(tài),糾正看法,再次面對即可,可是,我們常常陷入表層安慰(Superficial consolation)中,積極又無奈。
3.使用無效的安慰劑
簡單來講,對方的安慰對我沒有任何實質幫助,在隱形層面還會成為「歸因錯誤」,最終造成,錯還腰桿很直,盲目又自信。
我有一位同事,大廠擔任用戶運營專家職位,離職后找工作,別人根本沒有面試機會,他得到許多機會每個都沒成。
身邊的朋友安慰他說,“沒事,可能不太匹配,多聊幾家”,然后有次一起吃飯,我說,要不我?guī)湍阍u估下。
按照常規(guī)面試,我們對話如下:
你面試什么職位?“用戶運營”,你原來在公司主要做哪些事情?對方,針對平臺用戶定期策劃主題活動,基于活動前中后設定引流策略,然后基于用戶做分層,社群運營,和裂變活動的策劃(還有很多).....
能夠看出問題在哪里嗎?有時候,你認為自己會很多,會給對方一種,我似乎沒有哪件做的最精,或者,做諸多繁雜工作,沒有產(chǎn)生有效業(yè)績。
所以,他運用這種方法,面試再多公司又能怎么樣?
結果基本一致“不好意思,不太合適”,換句話說,迷茫和挫敗感時我們需要安慰,接受對象不僅需要讀懂你內在想法,還要感受你描述的一切,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案。
如果不能,那就是無效的安慰劑。
說實在,這種談話前者直接否定對方人格,潛意識表達“你不行”,后者把付出沒有好的結果歸因在外部,跟你沒關系。
由此,沒有產(chǎn)生情緒共鳴、不了解對方問題在哪的安慰,都是無效的,雖然出發(fā)點正向,但不經(jīng)意間會給對方傷口撒鹽,種種情況,不一定讓我們更好,反之會讓朋友(親情)關系慢慢疏遠。
假設你意識不高,很有可能陷入他們思維中,可見危害有多大,那么,站在接收方角度,我們該如何有效安慰他人呢?
首先你需要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不管感受被贊同或否認,我們都希望被看到,其次觀察對方想法,它可能流露在洽談時,尤其在“我可能/我覺得等詞匯出現(xiàn)時.....
然后從自我理解出發(fā),給出參考項。
比如:要不我陪你一起重新梳理下工作經(jīng)歷?能不能請教一些同領域中比你厲害的人?找他們對話,做一個垂直崗位的能力評估等,這樣,才是最佳安慰方案,簡述為「先確認再提意見」。
4.3把鑰匙重建心理
站在自我角度,該如何進行重建呢?
認知評價理論的基礎假設為,情緒是個體對環(huán)境事件知覺到“有益或有害的反應”,該過程是一個復雜概念化評級過程(Lazarus, 1991),總結下來,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情緒覺察重評
這是重建當中最根源洞察之一,畢竟“先解決情緒,后解決問題”。
所謂認知情緒調節(jié)策略,就是換個角度看情景,重新解釋一個情景的意義,從而改變情景帶來的情緒體驗(王艷梅 & 毛銳杰, 2016)。
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一個婦女在教堂哭泣,可能引發(fā)你的消極情緒;這時,你可以重新解釋該情景,如,婦女是在參加女兒的婚禮,并開心的留下眼淚,這樣就可以減弱你的消極情緒。
所以,認知情緒調節(jié)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降低負性情緒,一種是幫助產(chǎn)生正性情緒,研究發(fā)現(xiàn),后者效果會更好。
那么,“被動失業(yè)”情景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屬于客觀因素,資本寒冬、公司項目沒有盈利能力,自己所在部門不能創(chuàng)造增量價值;另一方面則是主觀因素,管理層借機換血、新業(yè)務舊員工能力匹配度低、末尾淘汰制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被動失業(yè)”簡歷投遞一段時間找不到合適機會時,也有巨大情緒反應,不管哪一方面,你都要從積極面去看待。
更重要在于,長期投遞沒有合適機會,也在側面反應「你要審視能力與期望崗」的問題,這就需要能力重評。
或者:過往經(jīng)歷中你是一名“運營崗”,你到底聚焦APP運營、還是私域運營、亦或者社群運營、數(shù)據(jù)運營?
千萬不要定位自己什么都會,你可以重點找出專業(yè)部分,把其他擅長作為附屬加分項。
所以,真正認識到每段經(jīng)歷中“最核心的能力”,最終才能匯總出來,哪些是,我與別人相比優(yōu)勢部分,哪些屬于薄弱,這樣就能正確擺正自己位置,期望才不會偏差太大。
3)內在激勵重評
絕多部分人把“自我安慰”當成激勵,幻想不付出就能變好。
正確激勵方法是把“目標當成樂趣”,適當降低標準,設定期限(如,2個月之內找到工作),以游戲化心態(tài)應對最終目標,過程中埋下預期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情況。
這樣,你就不會太過于因不可控因素,而誘發(fā)焦慮出現(xiàn);額外時間,還可以做一些另自己增值的事情,如同,寫一下工作復盤的思考,總結下業(yè)務方法論等。
這就像學自行車,開始時,你就接受自己可能會失敗的事實,那么,有意外發(fā)生時,就不會那么難過,當下一次機會來臨,空檔期幾個月所做增值的事,會增加更多籌碼,成為附加能力。
多幾個角度,去看待過去的經(jīng)歷,未來一切不是想象中那樣,不能因為現(xiàn)實發(fā)生的問題,沒有滿足,想象就波動不堪。
文章來源:作者:王智遠,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復利思維》。出處: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陪你做穿越周期的成長者。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135編輯器立場。
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