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即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又稱為“法寶節(jié)”“佛成道節(jié)”“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jié)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jié)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guān)的。
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糝入?!迸D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于佛教。
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jié),節(jié)期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jié)是佛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fā)現(xiàn)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
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后體力恢復(fù),端坐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guān)的臘祭的習俗,節(jié)期在臘月,具體日期并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后人視作“臘八節(jié)”的來源之一。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贈送親友,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頭部貼紙|本人原創(chuàng)繪制
文字|135AI生成,使用請?zhí)鎿Q
圖片|135編輯器樣式圖片, 使用請?zhí)鎿Q
排版|135編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