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
揚
傳
統(tǒng)
文
化
體
悟
畫
中
之
美
國畫一詞起源于漢代,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春秋戰(zhàn)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chǔ)。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chǎn)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xué)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xiàn)出全面繁榮的局面。
山水畫、花鳥畫已發(fā)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并出現(xiàn)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xiàn)貴族生活為主,并出現(xiàn)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zhuǎn)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zhì)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chǔ)上薄罩青綠。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shè)色,后有水墨。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chǔ)上,敷設(shè)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這種設(shè)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
國畫的代表畫家
顧愷之(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杰出畫家。顧愷之博學(xué)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存世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展子虔(約550—604年)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隋代杰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nèi)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和“山水畫祖”。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fēng)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
吳道子,生猝年不詳,字道子,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杰出畫家,畫史尊稱“吳圣”,被后世尊稱為“畫圣”。存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孔子行教像》、《八十七神仙卷》等。
排版:135編輯器
貼紙:筆格設(shè)計
插圖:135攝影圖(ID:60008),使用請?zhí)鎿Q
文字:來源135AI寫作,使用請?zhí)鎿Q